第一章思考题-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

1.1什么是人类智能?有什么特点?

人类智能是自然界的四大奥秘之一,目前还没有确切定义,目前主要有思维理论,知识阈值理论,进化理论等学派,而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智力是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

1.2什么是人工智能?发展经历哪些过程?

人工智能是用人工的方式在机器上实现的智能,或者说是人们使机器具有类似人的智能

发展经历过孕育(1956年前),形成(1956-1969年),发展(1970-至今)三个阶段,外加一个目前的大数据驱动发展期(2011-至今)

1.3 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研究有:

  1. 知识表示:将人类知识形式化或模型化,知识表示的方法有:符号表示法和连接机制表示法

  2. 机器感知:使机器具有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以机器视觉和机器听觉为主

  3. 机器思维:通过感知对于外部信息以及机器内部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有目的处理

  4. 机器学习:研究如何使得计算机具有自动学习的能力:分为三种:有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

  5. 机器行为:主要指计算机的表达能力,即“说”“写”“画”等能力

1.4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领域有哪些?

主要研究领域有

自动定理证明,博弈,国际象棋比赛,围棋比赛,模式识别,机器视觉,智慧医疗,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听觉,机器翻译,智能学习检索,数据挖掘与数据发现,专家系统,自动系统设计,机器人,无人驾驶,手术机器人,组合优化问题,智慧物流,人工神经网络,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智能控制,智能仿真,智能CAD,智能CAI,智能管理与智能决策,智能多媒体,智能操作系统,智能计算机系统,智能通信,智能网络,人工生命等


第二章思考题-知识表示与知识图谱

2.1 什么是知识?它有哪些特性?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把相关信息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信息结构被称为知识。

知识的特性有:

  1. 相对正确性:任何知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以及环境下产生的,在这种条件以及环境下才是正确的。
  2. 不确定性
    1. 由随机性引起的不确定性
    2. 模糊性引起的不确定性
    3. 经验引起的不确定性(不一致性)
    4. 不完全性引起的不确定性
  3. 可表现性和可利用性:知识可以用适当的性质表示出来同时知识可以被利用。

知识的分类方法有:

  1. 按知识的作用范围划分为常识性知识和领域性知识
  2. 按知识的作用及表示划分为事实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
  3. 按知识的结构及表现形式划分为逻辑性知识和形象性知识
  4. 按知识的确定性划分为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

2.2 什么是知识表示?如何选择知识表示方法?

知识表示是将人类知识形式化或模型化

选择知识表示方法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充分表示领域知识

  2. 有利于对知识的利用

  3. 便于对知识的组织、维护和管理

  4. 便于理解和实现

2.3 什么是命题?请写出三个真值为T及真值为F的命题。

命题是一个非真即假的陈述句。

例如:真值为T的命题:P:北京是中国的首都;P:李白是诗人;P:南昌是江西的省会

真值为F的命题:P:赣州是江西的省会;P:李白是歌手;P:杜牧是鼓手

2.4 什么是谓词?什么是谓词个体及个体域?函数与谓词的区别是什么?

谓词:是用于刻画个体的性质、状态或个体间关系语句片段。

谓词个体:是某个独立存在的事物或者某个抽象的概念。

个体域:是个体变元的取值范围。

函数与谓词的区别在于:函数无真值可言,仅仅是个体域中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映射,而谓词的真值是真或假。

2.5 谓词逻辑和命题逻辑的关系如何?有何异同?

谓词逻辑是命题逻辑的扩充与发展,它将一个原子命题分解成谓词与个体两部分。

命题逻辑是谓词逻辑的基础,是谓词逻辑的一种特殊形式。

不同点:命题逻辑不能描述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而谓词逻辑可以。命题逻辑中可以直接通过真值指派给岀解释,而谓词逻辑不行。

相同点:归结原理都是完备的,都可以用来表示事实性知识。

2.6 什么是谓词的项?什么是谓词的阶?请写出谓词的一般形式。

项是个体常量,个体变元,函数的统称。

如果谓词个体是常量。变量,函数,则为一阶谓词,如果谓词的个体是一阶谓词,则为二阶谓词,以此类推为谓词的阶。

谓词的一般形式是:P(x1,x2,,xn)P\left(x_{1}, x_{2}, \cdots, x_{n}\right)

2.7 什么是谓词公式?什么是谓词公式的解释?

谓词公司是:无论是命题逻辑还是谓词逻辑,均可用下列连接词把一些简单命题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合命题,以表示一个比较复杂的含义。

谓词公式的解释是:个体域中实体对谓词验算表达式的每个常量,变量,谓词和函数符号的指派

对于每一个解释,谓词公式都可以求出一个真值(T或F)

2.8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是结构化知识还是非结构化知识?适合于表示哪种类型的知识? 它有哪些特点?

一阶谓词表示法是结构化知识

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适合表示事实性知识和逻辑性知识。

优点有:自然性,精确性,严密性,容易实现。

缺点有:不能表示不确定的知识,组合爆炸,效率低。

2.9 请写出用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表示知识的步骤。

一般步骤为:

  1. 定义谓词以及个体

  2. 为变元赋值

  3. 用连接词连接各个谓词,形成谓词公式

2.10 产生式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它与谓词逻辑中蕴涵式有什么共同处和不同处?

产生式基本形式是$ IF P ~THEN ~ Q$,其中P是产生式的前提,用于指出该产生式是否可用的条件,Q是一组结论或者操作,用于指出前提 P 所指示的条件被满足时,应该得出的结论或应该执行的操作。

产生式基本形式与谓词逻辑中蕴含式的共同之处是具有相同的形式。

它们的区别是:蕴含式只能表示精确性知识,其逻辑值要么为真,要么为假;而产生式不仅可以表示精确性知识,而且可以表示不精确知识。

2.11 产生式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1. 规则库:用于描述相应领域内知识的产生式集合。

  2. 综合数据库:一个用于存放问题求解过程中各种当前信息的数据结构。

  3. 推理机:由一组程序组成,负责整个产生式系统的运行,实现对于问题的求解。

2.12 试述产生式系统求解问题的一般步骤。

  1. 从规则库中取出 r1,检查其前提是否可于综合数据库中的已知事实匹配。匹配失败则 r1 不能被用于推理。然后取 r2 进行同样的工作。匹配成功则 r2 被执行。

  2. 分别用 r3,r4,…,rn 与综合数据库中的已知事实进行匹配。

  3. 根据匹配结果进行输出。

2.13 产生式系统中,推理机的推理方式有哪几种?在产生式推理过程中,如果发生策略冲突,如何解决?

产生式系统推理机的推理方式有正向推理、反向推理和双向推理 3 种。

在产生式推理过程中如果发生规则冲突则要利用冲突解决策略进行冲突消解,针对性排序、事实新鲜度排序、匹配度排序和条件个数排序是比较常见的冲突解决策略。

2.14 试述产生式表示法的特点。

优点:自然性、模块性、有效性、清晰性

缺点:效率不高、不能表达结构性知识

2.15 框架的一般表示形式是什么?

一个框架由若干个被称为“槽”(slot)的结构组成,每一个槽又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若干个“侧面”(facet)。一个槽用于描述所讨论对象某一方面的属性。 一个侧面用于描述相应属性的一个方面。槽和侧面所具有的属性值分别被称为槽值和侧面值。

2.16 框架表示法有何特点?请叙述用框架表示法表示知识的步骤。

特点:结构性、继承性、自然性

框架表示知识的步骤:

  1. 分析等表达知识中的对象及其属性,对框架中的槽进行合理设置。

  2. 对各对象间的各种联系进行考察。使用一些常用的或根据具体需要定义一些表达联系的槽名,来描述上下层框架间的联系。

  3. 对各层对象的“槽”及“侧面”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避免信息描述的重复。

2.17 试构一个描述读者的办公室或卧室的框架系统。

框架名: <卧室>
墙数: 4
窗数: 1
门数: 1
电脑数: 1
前墙: <墙框架>
后墙: <墙框架>
左墙: <墙框架>
右墙: <墙框架>
门:<门框架>
窗:<窗框架>
天花板:<天花板框架>
窗帘: 1 副

2.18 试构造一个描述计算机主机的框架系统。

框架名: <计算机主机>
外壳: <外壳框架>
主板: <主板框架>
处理器: <处理器框架>
内存: <内存框架>
硬盘: <硬盘框架>
电源供应: <电源供应框架>
散热系统: <散热系统框架>
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输出设备框架>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框架>
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框架>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框架>

2.19 请给出一个知识图谱实例

实体(Entities):

  • 人物:Alice, Bob, Charlie
  • 地点:City_A, City_B
  • 公司:Company_X, Company_Y

关系(Relations):

  • 工作于:Alice 工作于 Company_X
  • 居住于:Bob 居住于 City_A
  • 同事关系:Alice 和 Bob 是同事(在 Company_X 工作)

属性(Attributes):

  • Alice 的年龄是 30 岁
  • City_A 的人口是 1,000,000
  • Company_X 成立于 2005 年

这个简单的知识图谱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City_A)----(1,000,000)----(Company_X)
| |
| |
(Bob)---(居住于) (工作于)
| |
| |
(City_B) (Company_Y)
|
|
(Charlie)

第三章思考题-确定性推理方法

3.1 什么是推理、正向推理、逆向推理、混合推理?试列出常用的几种推理方式并列出每种推理方式的特点。

从初始证据出发,按某种策略不断运用知识库中的已有知识,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称为推理。

正向推理是以已知事实作为出发点的一种推理。

逆向推理是以某个假设目标作为出发点的一种推理。

既有正向又有逆向的推理称为混合推理。

3.2什么是冲突?在产生式系统中解决冲突的策略有哪些?

已知事实与知识库中的多个知识匹配成功称发生了冲突。

解决冲突的策略有

  1. 按针对性排序

  2. 按已知事实的新鲜性排序

  3. 按匹配度排序

  4. 按条件个数排序

3.3 什么是子句?什么是子句集?请写出求谓词公式子句集的步骤。

子句就就是由一些文字组成得析取式。由子句构成得集合称为子句集。

步骤:

  1. 消去谓词公式中得\rightarrow\leftrightarrow符号

    PQ¬PQP \rightarrow Q \Leftrightarrow \neg P \vee Q , PQ(PQ)(¬P¬Q)P \leftrightarrow Q \Leftrightarrow(P \wedge Q) \vee(\neg P \wedge \neg Q)

  2. 把否定符号¬\neg移到紧靠谓词的位置上,一般利用谓词公式的等价关系

    双重否定律:¬(¬P)P\neg(\neg P) \Leftrightarrow P

    德摩根律:¬(PQ)¬P¬Q\neg(P \wedge Q) \Leftrightarrow \neg P \vee \neg Q
    ¬(PQ)¬P¬Q\neg(P \vee Q) \Leftrightarrow \neg P \wedge \neg Q

    量词转化率:¬(x)P(x)¬P\neg(\forall x) P \Leftrightarrow(\exists x) \neg P

    ¬(x)P(x)¬P\neg(\exists x) P \Leftrightarrow(\forall x) \neg P

  3. 变量标准化:重新命名变元,使每个量词采用不同的变元,从而使不同量词的约束变元有不同的名字

  4. 消去存在量词x\exist x

    存在量词不出现在全称量词辖域内直接常量替换 (yb)(y\rightarrow b)

    存在量词出现在全称量词辖域内使用skolem函数替换 (yf(x))(y\rightarrow f(x))

  5. 把全称量词全部移到公式最前面,化为前束型,并使每个量词得辖域包括这个量词后面公式得整个部分。前束型=(前缀){母式}

  6. 化为skolem标准型,一般利用分配律

    P(QR)(PQ)(PR)P(QR)(PQ)(PR)P \vee(Q \wedge R) \Leftrightarrow(P \vee Q) \wedge(P \vee R) \\P \wedge(Q \vee R) \Leftrightarrow(P \wedge Q) \vee(P \wedge R)

  7. 略去全称量词x\forall x

  8. 消去合取词\wedge

  9. 子句变量标准化(换元)

3.4 谓词公式与它的子句集等价吗?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才会等价?

谓词公式与它的子句集不一定是等价的。仅在在谓词公式不可满足的情况下是等价的。

3.5 引入鲁宾孙归结原理有何意义? 什么是归结原理?什么是归结式?

Robinson 归结原理是一种证明子句集不可满足性,从而实现定理证明的方法,是对自动推理的重大突破,使机器定理证明变为现实。

C1C_{1}C2C_{2} 是子句集中的任意两个子句,如果 C1C_{1} 中的文字 L1L_{1}C2C_{2} 中的文字 L1L_{1} 互补,则从C1C_{1}C2C_{2} 中可以分别消去 L1L_{1}L2L_{2} ,并将二子句中余下的部分做析取构成一个新的子句 C12C_{12} ,这一过程称为归结,所得到的子句 C12C_{12} 称为 C1C_{1}C2C_{2}的归结式。

3.6 请写出利用归结原理求解问题答案的步骤。

  1. 把已知前提条件用谓词公式表示出来,并化成相应得子句集,设该子句集得名字为 SS

  2. 把待求解得问题也用谓词公式表示出来,然后将其否定,并与一谓词 ANSWERANSWER 构成析取式。谓词$ ANSWER $就是一个为了求解问题专设的谓词,其变量必须与问题公式得变量完全一致。

  3. 把问题公式与谓词ANSWERANSWER 构成得析取式化为子句集,并把该子句集与 SS合并构成句集 SS^{\prime}

  4. 对子句集 SS^{\prime} 应用谓词归结原理进行归结,在归结得过程中,通过合一置换,改变 $ANSWER $中的变元。

  5. 如果得到归结式ANSWERANSWER, 则答案即在$ ANSWER$谓词中。


第四章思考题-不确定性推理方法

4.1 什么是不确定性推理?有哪几类不确定性推理方法?不确定性推理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不确定性推理:从不确定性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不确定性推理方法有:可信度方法、证据理论、模糊推理方法

基本问题有:不确定性的表示与量度、不确定性匹配算法与阈值的选择、组合证据不确定性的算法、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

4.2 什么是可信度?由可信度因子 CF(H,E) 的定义说明它的含义。

所谓可信度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对某一事件或现象为真的相信程度。

可信度因子 CF(H,E)C F(H, E)用来表示一条知识的可信度或规则强度。它的含义就是表示由于证据 E 的出现使结论 $H $为真的可信度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果是增加了则 CF(H,E)>0C F(H, E) >0 并且 $C F(H, E) $的值越大说明结论为真的可信度越大;相反如果证据 EE 的出现使结论$ H $为假的可信度增加了则使 CF(H,E)<0C F(H, E) <0 并且 $C F(H, E) $ 的值越小说明结论为假的可信度越大;若证据的出现与否和 H 无关则使 CF(H,E)=0C F(H, E) =0

4.3 简述求取问题结论可信度的步骤。

CF(H)=CF(H,E)×max{0,CF(E)}C F(H)=C F(H, E) \times \max \{0, C F(E)\}

4.4 说明概率分配函数、信任函数、似然函数的含义。

在$ D-S $理论中信任函数 Bel(A)Bel (A) 和似然函数 $Pl (A) $是用来对命题 A 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的。

信任函数$ Bel (A) $表示对命题 $A 为真的信任程度,而似然函数为真的信任程度,而似然函数 Pl (A) $表示对 $A $为非假的信任程度。

它们分别表示对命题$ A $信任程度的下限和上限。 引入概率分配函数完全是为了定义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以便实现对命题 $A $的不确定性的度量。也就是说信任函数和似然函数的定义是依赖于概率分配函数的概率分配函数是对一个命题的不确定性度量的基础。

4.5 概率分配函数与概率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概率分配函数实际上是对$ D$ 的各个子集进行信任分配,$M (A) $表示分配给 $A $的那一部分。

4.6 如何用 D-S 证据理论描述假设、规则和证据的不确定性,并实现不确定性的推理和组合?

  1. 描述假设:假设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或信念的表达。在D-S证据理论中,假设通常表示为一个由基本假设(basic hypotheses)组成的集合。
  2. 描述规则:规则用于描述假设之间的关系,包括支持或者排斥关系。这些规则可以是基于专家知识或者数据分析得到的。
  3. 描述证据:证据是我们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的信息。在D-S证据理论中,证据通常表示为一个由证据元素(evidence elements)组成的集合。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推理,大体可分为以下步骤:

  1. 建立问题的样本空间D。

  2. 由经验给出,或者由随机性规则和事实的信度度量计算求得幂集2D2^D的基本概率分 配函数。

  3. 计算所关心的子集A2DA \in 2^{D}的信任函数值Bel(ABel(A)或者似然函数值Pl(APl(A)

  4. Bel(ABel(A)或者Pl(APl(A)得出结论。

4.7 什么是模糊性?它与随机性有什么区别?试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概念。

模糊性通常是指对概念的定义以及语言意义的理解上的不确定性。例如老人、温度高、数量大等所含的不确定性即为模糊性。

模糊性主要是人的主观理解上的不确定性,而随机性则主要反映的是客观上的自然的不确定性,或者事件发生的偶然性。

例如 “明天有雨” 的不确定性,是由今天的预测产生的,时间过去了,到明天就变成确定的了。但 “老人”,“气温高” 等的不确定性,即使时间过去了,即使做实验,它仍然不确定。

4.8 模糊推理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 模糊推理的一般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模糊化:赋予集合中元素隶属度(0-1)。

  2. 模糊推理:根据模糊关系和条件模糊向量的合成,得出结论的模糊向量。

  3. 去模糊化:采用模糊决策将模糊结论转换为精确量。


第五章思考题-搜索求解策略

5.1 什么是搜索? 有哪两大类不同的搜索方法?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搜索: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找可利用知识,从而构造一条代价最小的推理路线,使得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称为搜索。

两大类不同的搜索方法: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

两者的区别:在搜索过程中是否使用启发式信息。

5.2 什么是启发式搜索?什么是启发信息?

启发式搜索又称有信息搜索,它是指在搜索求解过程中,根据问题本身的特性或搜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信息来不断地改变或调整搜索的方向,使搜索朝着最有希望的方向前进,加速问题的求解,并找到最优解。

可用于指导搜索过程且与具体问题求解有关的控制性信息称为启发信息。

5.3 用状态空间法表示问题时,什么是问题的解?求解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最优解?最优解唯一吗?

用状态空间法表示问题时问题的解就是有向图中从某一节点 (初始状态节点) 到另一节点 (目标状态节点) 的路径。

求解过程的本质就是对状态空间图的搜索即在状态空间图上寻找一条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路径。 在不考虑搜索的代价时即假设状态空间图中各节点之间的有向边的代价相同时最优解就是解路径中长度最短的那条路径在考虑搜索代价时最优解则是解路径中代价最小的那条路径。

因为在状态空间图中可能存在几条长度或代价相等的最短解路径所以最优解可能会不唯一。

5.4 请写出状态空间图的一般搜索过程。在搜索过程中open表和closed 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有何区别?

先把问题的初始状态作为当前扩展节点对其进行扩展,生成一组子节点,然后检查问题的目标状态是否出现在这些子节点中。若出现,则搜索成功,找到了问题的解;若没出现,则再按照某种搜索策略从已生成的子节点中选择一个节点作为当前扩展节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目标状态出现在子节点中或者没有可供操作的节点为止。所谓对一个节点进行 “扩展” 是指对该节点用某个可用操作进行作用,生成该节点的一组子节点。

$OPEN $表用于存放刚生成的节点,对于不同的搜索策略,节点在 OPENOPEN 表中的排序是不同的。

CLOSEDCLOSED 表用于存放将要扩展或者已扩展的节点。

5.5 什么是盲目搜索?主要有几种盲目搜索策略?

盲目搜索又称无信息搜索,即在搜索过程中,只按预先规定的搜索控制策略进行搜索,而没有任何中间信息来改变这些控制策略。

主要的盲目搜索策略有: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有界深度优先搜索、代价树的宽度优先搜索和代价树的深度优先搜索。

5.6 在深度优先搜索中,每个结点的子结点是按某种次序生成和扩展的,在决定生成子状态的最优次序时,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用路径长短来衡量。

5.7 宽度优先搜索与深度优先搜索有何不同?分析深度和宽度优先的优缺点。在何种情况下,宽度优先搜索优于深度优先搜索?在何种情况下,深度优先搜索优于宽度优先搜索?

深度优先搜索与宽度优先搜索的区别就在于:在对节点 n 进行扩展时其后继节点在 OPEN 表中的存放位置。宽度优先搜索是将后继节点放入 OPEN 表的末端;而深度优先搜索则是将后继节点放入 OPEN 表的前端。

即宽度优先搜索按照 “先扩展出的节点先被考察” 的原则进行搜索;而深度优先搜索则按照 “后扩展出的节点先被考察” 的原则进行搜索。

宽度优先搜索是一种完备搜索即只要问题有解就一定能够求出;而深度优先搜索是不完备搜索。

在不要求求解速度且目标节点的层次较深的情况下,宽度优先搜索优于深度优先搜索,因为宽度优先搜索效率低但却一定能够求得问题的解;在要求求解速度且目标节点的层次较浅的情况下深度优先搜索优于宽度优先搜索。因为当搜索算法在一个扩展的很深但又没有解的分支上进行搜索是一种无效搜索,降低了求解的效率有时甚至不一定能求得问题的解。

5.8 什么是 AA^*算法?它的估价函数是如何确定的?AA^*算法与 AA算法的区别是什么?

A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方法利用这种算法进行搜索时对扩展节点的选择方法做了一些限制。

依据估价函数f(n)=g(n)+h(n)f(n)=g(n)+h(n) 对 OPEN 表中的节点进行排序,并且要求启发函数 h(x)h(x)h(x)h^{*}(x) 的一个下界,即 h(x)h(x)h(x) \leqslant h^{*}(x)h(x)h^{*}(x)则是从 x 节点到目标节点的最小代价路径上的代价。

AA^* 算法与 AA算法的区别就是 A 算法不要求启发函数 h(x)h(x)h(x)h^{*}(x) 的一个下界,即不限制条件h(x)h(x)h(x) \leqslant h^{*}(x)


第六章思考题-智能计算以及应用

6.1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遗传算法的基本步骤:

  1. 实用随机方法或者其他方法,产生一个有N个染色体的初始群体;
  2. 对群体中的每一个染色体计算适应值;
  3. 若满足停止条件、则算法停止,否则以概率 pip_i 从群体中随机选择一些染色体构成一个新的群体;
  4. 以概率 pcp_c进行交叉产生一些新的染色体,得到一个新的种群;
  5. 以一个较小的概率 pm 使染色体的一个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一个新群体,返回步骤2。

主要特点:

  1. 可以直接对结构对象进行操作;

  2. 遗传算法不是无方向的随机搜索,而是一个利用随机技术来指导对一个编码的参数空间进行高效率搜索的方法;

  3. 遗传算法采用群体搜索策略,采用同时处理群体中多个个体的方法,同时对搜索空间中的多个解进行评估;

  4. 遗传算法的适应度函数不受连续可微的约束,定义域也可以任意设定。

6.2 适应度函数在遗传算法中的作用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如何构造适应度函数。

适应度函数是用来区分群体中个体好坏的标准,是算法演化过程的驱动力,是进行自然选择的唯一依据。

适应度函数的构造例子:

旅行商问题: 旅行商问题的目标是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访问所有城市并返回起点。对于旅行商问题,适应度函数可以设置为路径的总长度的倒数。

6.3 选择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选择的基本思想是从当前群体中按照一定概率选出优良的个体,使它们有机会作为父代繁殖下一代子孙。

6.4 简述多种群遗传算法与基本遗传算法的异同。

多种群遗传算法与基本遗传算法是两种演化算法,它们在解决优化问题上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相同点:

  1. 基本思想相似: 多种群遗传算法和基本遗传算法都受到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启发,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2. 使用遗传操作: 两种算法都使用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来生成新的个体,并且根据适应度函数对个体进行选择。
  3. 都是全局搜索算法: 两者都可以用于全局优化问题,尽管在实践中,它们的效率和适用性可能会因问题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不同点:

  1. 种群结构:

    • 基本遗传算法一般只有一个种群,该种群中的个体相互竞争并演化。
    • 多种群遗传算法有多个种群,每个种群相互独立地演化。这些种群可以并行地进行进化,而且可以拥有不同的参数设置、操作策略等。
  2. 搜索策略:

    • 基本遗传算法通常是单一种群的进化策略,它着重于探索搜索空间中的全局最优解。
    • 多种群遗传算法则更注重在解空间中发现局部最优解,并在不同的种群之间共享信息,以促进全局搜索的效率。
  3. 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

    • 多种群遗传算法由于并行进化的特性,通常可以更快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尤其是在高维、复杂的优化问题中。
    • 基本遗传算法虽然可能在某些问题上收敛速度较慢,但在某些问题上可能更容易维持种群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
  4. 参数设置和控制:

    • 多种群遗传算法通常需要更多的参数调节和控制,如种群数量、种群大小、种群间的交流策略等,因此设计和调整起来可能更加复杂。

    • 基本遗传算法的参数相对较少,更容易实现和调节。

6.5 简述多倍体遗传算法与基本遗传算法的异同。
多倍体遗传算法(Polyploid Genetic Algorithm, PGA)与基本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都是用于解决优化问题的演化算法,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

  1. 基本思想相似: 多倍体遗传算法和基本遗传算法都受到了自然选择和遗传机制的启发,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寻找问题的最优解。
  2. 使用遗传操作: 两种算法都使用交叉、变异等遗传操作来生成新的个体,并且根据适应度函数对个体进行选择。
  3. 都是全局搜索算法: 多倍体遗传算法和基本遗传算法都可以用于全局优化问题,尽管在实践中,它们的效率和适用性可能会因问题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不同点:

  1. 染色体结构:

    • 基本遗传算法的个体通常是由一个染色体组成的,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示问题的解。
    • 多倍体遗传算法的个体可以是由多个染色体组成的,每个染色体都代表一个可能的解。
  2. 遗传操作的实现:

    • 基本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是在单个染色体上进行的,如单点交叉、多点交叉和变异等。
    • 多倍体遗传算法的遗传操作需要考虑多个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如多倍体交叉和多倍体变异等。
  3. 搜索空间的探索:

    • 多倍体遗传算法通过引入多个染色体,可以更有效地探索搜索空间,增加了搜索的多样性。
    • 基本遗传算法的搜索空间探索可能会受到染色体长度和编码方式的限制。
  4. 收敛速度和搜索效率:

    • 由于多倍体遗传算法引入了更多的基因组合和多样性,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更快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 基本遗传算法可能需要更多的迭代次数才能收敛到最优解,尤其是在复杂的搜索空间中。
  5. 适用性:

    • 多倍体遗传算法在处理复杂的优化问题时可能更有效,特别是那些涉及多个变量或多个优化目标的问题。

    • 基本遗传算法可能更适用于简单的优化问题,或者对搜索空间的结构不那么敏感的问题。

6.6 群智能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群智能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模拟生物群体的集体行为和智能,利用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交互和协作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或优化任务

6.7 群智能算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群智能算法是一类基于群体行为和智能的计算模型,其主要特点包括:

  1. 集体行为: 群智能算法模拟了生物群体在解决问题时的集体行为。这些算法通常通过模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作来实现问题的求解,而不是依赖于集中式的控制或全局信息。

  2. 分布式计算: 群智能算法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个体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相互独立地运行,并通过与邻近个体的交互来调整自身的状态和行为。

  3. 自组织性: 群智能算法具有自组织性,即整个群体在没有中央指导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局部交互和协作来达成一定的全局目标或优化任务。

  4. 适应性: 群智能算法具有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和问题的复杂性进行自适应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问题的求解需求。

  5. 并行性: 由于群智能算法的分布式特性,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并行性,能够利用多个处理单元或多个计算节点并行地进行求解,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和性能。

  6. 容错性: 群智能算法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即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某些个体的失效或异常不会影响整个群体的求解效果,群体能够通过自身的协作机制进行自我修复和恢复。

6.8 列举几种典型的群智能算法,分析它们的主要优点、缺点。

群智能算法是一类基于群体行为和智能的计算模型,它们模拟了生物群体在解决问题时的集体行为。以下是几种典型的群智能算法以及它们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1.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

    • 优点:
      • 模拟了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的信息素沉积和挥发的行为,具有分布式、自适应的特性。
      • 对于组合优化问题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全局搜索能力。
      • 能够处理动态环境,并且在大规模问题上表现良好。
    • 缺点:
      • 参数调节相对复杂,需要合适的信息素更新规则和启发式函数。
      • 在解决连续优化问题上效果不如其他算法。
      • 算法收敛速度较慢,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
  2.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

    • 优点:

      • 算法简单易实现,参数少,易于理解。
      • 全局搜索能力较强,在连续空间和高维空间中表现良好。
      • 适用于并行计算,易于与其他优化算法相结合。
    • 缺点:

      • 对于多峰性函数,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 随机性较强,收敛性和稳定性不如其他算法。

      • 参数的设置对算法的性能影响较大,需要仔细调节。

6.9 简述群智能算法与进化算法的异同。

首先进化算法和群智能算法都是受自然现象的启发,基于抽取出的简单自然规则而发展的自然模型。

相同处:这两种算法都是受自然现象的启发,两者都是基于种群的方法,且种群中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两者都是一种元启发式随机搜索方法。

不同之处:进化算法方法强调种群的达尔文的进化模型,而群智能算法优化方法则注重对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分布式协同的模拟。

6.10 简述粒子群算法的流程。

  1. 初始化每个粒子,即在允许范围内随机设置每个粒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2. 评价每个粒子的适应度,计算每个粒子的目标函数。

  3. 设置每个粒子的 pip^i。对每个粒子,将其适应度与其经历过的最好位置 pip^i进行比较,如果优于pip^i,则将其作为该粒子的最好位置 pip^i

  4. 设置全局最优值pgp^g 。对每个粒子,将其适应度与群体经历过的最好位置 pgp^g 进行比较,如果优于 pgp^g ,则将其作为当前群体的最好位置 pgp^g​ 。

  5. 根据公式vji(k+1)=ω(k)vji(k)+φ1rand(0,a1)(pji(k)xji(k))+φ2rand(0,a2)(pjg(k)xji(k))v_{j}^{i}(k+1)=\omega(k) v_{j}^{i}(k)+\varphi_{1} \operatorname{rand}\left(0, a_{1}\right)\left(p_{j}^{i}(k)-x_{j}^{i}(k)\right)+\varphi_{2} \operatorname{rand}\left(0, a_{2}\right)\left(p_{j}^{g}(k)-x_{j}^{i}(k)\right)

    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6. 检查终止条件。如果未达到设定条件(预设误差或者迭代的次数),则返回第 2 步。

6.11 简述粒子群算法位置更新方程中各部分的影响。

只有第 1 部分:φ1=φ2=0\varphi_{1}=\varphi_{2}=0:粒子将一直以当前的速度飞行,直至到达边界;由于它智能搜索有限的区域,所以很难找到最优解。

没有第 1 部分:ω=0\omega=0:速度只取决于粒子当前位置和其历史最好位置 pip^ipgp^g,速度本身没有记忆性。

没有第 2 部分:φ1=0\varphi_{1}=0:粒子没有认知能力,“只有社会模型”;在粒子的互相作用下,有能力达到新的搜索空间,但对复杂问题,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没有第 3 部分:φ2=0\varphi_{2}=0​:粒子间没有社会共享信息,也就是“只有认知模型”。因为个体间没有交互,一个规模为 M 的群体等价于 M 个单个粒子的运行,因而得到最优解的几率非常小。

6.12 举例说明粒子群算法的搜索原理,并简要叙述粒子群算法有哪些特点。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是粒子种群在搜索空间以一定的速度飞行, 每个粒子在搜索时,考虑自己搜索到的历史最优位置和种群内其他粒子的历史最优位置, 在此基础上进行位置的变化。

粒子群算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收敛速度快,设置参数少

6.13 粒子群算法的寻优过程包含哪几个阶段?寻优的准则有哪些?

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PSO)的寻优过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初始化粒子群的位置和速度。通常将粒子的位置随机初始化在搜索空间内,速度也可以随机初始化。
  2. 评估阶段: 在评估阶段,需要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即根据问题的目标函数确定每个粒子的性能。
  3. 更新阶段: 更新阶段是粒子群算法的核心阶段,它包含以下步骤:
    • 更新个体最佳位置:对于每个粒子,根据其个体历史最优解和当前位置的适应度值,确定其个体最佳位置。
    • 更新全局最佳位置:根据整个粒子群的历史最佳解,确定全局最佳位置。
    • 更新速度和位置:根据个体和全局最佳位置,以及一些惯性权重和加速因子,更新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4. 终止条件检查阶段: 在每次更新完毕后,需要检查是否满足终止条件,例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达到一定的误差限制等。
  5. 输出结果阶段: 如果满足终止条件,算法将输出最优解或者最优解的近似值。

在粒子群算法中,寻优的准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优解的确定: 粒子群算法通过优化目标函数来确定最优解。通常情况下,最优解是使得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或最大值的解。

  2. 全局最优解和个体最优解的更新: 在更新阶段,粒子群算法根据个体历史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来更新粒子的速度和位置,以期望找到更优的解。

  3. 收敛性和稳定性的考量: 粒子群算法在寻优过程中需要考虑算法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即在有限的迭代次数内,算法能够找到足够接近最优解的解,并且不会出现震荡或发散的情况。

6.14 粒子群算法中的参数如何选择?

粒子群算法的参数可以直接设置固定值,也可以通过模糊系统进行调节。

6.15 举例说明蚁群算法的搜索原理,并简要叙述蚁群算法的特点。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来源于自然界中蚂蚁觅食的最短路径问题,其原理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或称增强型学习系统。蚁群算法的搜索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步骤:

  1. 信息素沉积: 蚁群算法中的蚂蚁在搜索过程中会释放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当蚂蚁发现一条路径时,会在路径上释放信息素,信息素的浓度与路径的好坏有关。
  2. 信息素挥发: 除了信息素的释放,蚂蚁还会在信息素已经沉积的路径上进行移动。在算法的每一轮迭代中,所有路径上的信息素都会以一定的速率挥发。
  3. 路径选择: 蚂蚁在选择路径时,会根据信息素浓度进行决策。一般来说,蚂蚁更倾向于选择信息素浓度较高的路径。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以保证算法的多样性和探索能力。
  4. 信息素更新: 当蚂蚁完成一次路径选择后,路径上的信息素会根据蚂蚁的走过路径的质量进行更新。一般来说,经过好的路径会释放更多的信息素,而经过差的路径则释放较少的信息素。

蚁群算法的特点包括:

  1. 分布式计算: 蚁群算法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各个蚂蚁相互独立地搜索解空间,并通过信息素的共享和更新来实现集体智能的搜索。

  2. 自适应性: 蚁群算法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蚂蚁会根据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和自身的探索经验来调整行为,从而实现在解空间中的自适应搜索。

  3. 全局搜索能力: 蚁群算法能够较好地应对全局优化问题,通过信息素的共享和路径选择机制,有利于发现全局最优解。

  4. 适用性广泛: 蚁群算法适用于解决各种优化问题,尤其在组合优化、路径规划、排课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5. 容易并行化: 由于蚁群算法的分布式特性,各个蚂蚁的搜索过程可以很容易地并行化,从而提高算法的效率和性能。

6.16 蚁群算法的寻优过程包含哪几个阶段?寻优的准则有哪些?

蚁群算法的寻优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初始化蚁群中每只蚂蚁的起始位置,并为每只蚂蚁分配初始的信息素浓度。
  2. 路径选择阶段: 在路径选择阶段,每只蚂蚁根据一定的概率规则选择下一步要走的路径。这些概率通常与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以及启发式信息有关。
  3. 路径更新阶段: 当所有蚂蚁完成路径选择后,需要更新路径上的信息素浓度。一般情况下,路径上的信息素会被挥发和更新。挥发可以模拟自然蒸发过程,以防止信息素浓度过大。
  4. 全局更新阶段: 在全局更新阶段,整个蚁群的行为会根据优化目标函数的值进行评估和调整。全局信息素的更新通常考虑了找到了最佳解或者最优解的情况。
  5. 终止条件检查阶段: 在每次迭代之后,需要检查是否满足终止条件,例如达到最大迭代次数、达到一定的误差限制等。
  6. 输出结果阶段: 如果满足终止条件,算法将输出最优解或者最优解的近似值。

蚁群算法的寻优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素浓度: 蚂蚁在路径选择时会受到路径上信息素浓度的影响,信息素浓度较高的路径更有可能被选择,这是蚁群算法的主要寻优准则之一。

  2. 启发式信息: 启发式信息是指蚂蚁在路径选择时可能会受到的一些启发式指导,比如距离、可行性等。这些启发式信息可以帮助蚂蚁更好地选择路径。

  3. 全局最优解: 蚁群算法追求全局最优解,通过蚂蚁的协作和信息素的更新,整个蚁群会向全局最优解的方向进化。

  4. 收敛性和稳定性: 算法需要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即在有限的迭代次数内,能够找到接近最优解的解,并且不会出现震荡或发散的情况。

6.17 蚁群算法中的参数如何选择?

蚁群算法中的参数选择对算法的性能和收敛速度具有重要影响,但其选取的方法和原则,目前没有理论上的依据,通常根据经验而定

对于算法性能起着主要作用的应该是信息素启发式因子α\alpha、期望启发式因子 β\beta和信息素残留常数pp​等三个参数。

信息素启发式因子α\alpha反应了蚁群在路径搜索中随机性因素作用的强度,其值越大蚂蚁选择以前走过的路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搜索的随机性减弱,而α\alpha值过大会让搜索过早陷入局部最优。

期望启发式因子 β\beta蚁群在路径搜索的先验性、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强度,其值越大。蚂蚁在某个局部点上选择局部最短路径的可能性越大,收敛速度加快,但是随机性减弱,同时易于陷入局部最优。

信息素挥发度1p1-p直接关系到蚁群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当1p1-p​过大时会使得从未搜索的路径上的信息素减少到接近0,所以之前搜索过的路径被再次选择的可能性也会过大,影响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随机性能,当1p1-p过小时会使得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和随机性能增强,但是算法的收敛速度会降低


第七章思考题-专家系统与机器学习

7.1 什么是专家系统?它有哪些基本特征?

​ 专家系统是一种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运用知识和推理来解决只有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同时专家系统也是一类包含知识和推理的智能计算机程序。

​ 专家系统的基本特征是:

  • 具有专家水平的专业知识。
  • 能进行有效的推理
  • 具有启发性
  • 具有灵活性
  • 具有透明性
  • 具有交互性

7.2 专家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和结构如何?

​ 专家系统的一般结构有;人机系统,推理机,知识库,数据库,知识获取机构和解释机构六部分。其中专家系统的核心是知识库和推理机

mark

知识库:主要用于存放领域专家提供的有关问题求解的专门知识。

推理机:是模拟领域专家的思维过程,控制并执行对问题的求解。

综合数据库:主要用于存放初始事实,问题描述以及系统运行过程得到的中间结果,最后结果等信息

知识获取结构:把知识转换为计算机可存储的内部形式,然后把它们存入数据库。

人机接口:是专家系统与领域专家,知识工程师,一般用户之间进行交互的页面,由程序及相关硬件组成,用于完成输入输出工作。

解释机构: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解释系统的推理过程。

7.3 专家系统与传统程序有何不同和相似之处?

不同性:

  1. 编程思想的不同:传统程序=数据结构+算法 专家系统=知识+推理
  2. 解释性的不同:专家系统具有解释性,而传统程序不具有解释性
  3. 处理对象的不同:传统程序主要面向数组计算和数据处理,而专家系统主要面向符号处理。传统程序处理的数据是精确的,而专家系统处理的数据和知识大部分是模糊的、不精确的。
  4. 分离性的不同:传统程序把关于问题求解的知识隐含于程序中,而专家系统则是将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过程即推理机分离开来。
  5. 答案正确性:传统程序根据算法求解问题,每次都能产生正确答案;而专家系统可能会出现错误答案
  6. 系统体系的不同:传统程序与专家系统的系统体系完全不同

相同性:

  1. 都是计算机程序:无论是专家系统还是传统程序,都是由计算机执行的指令序列。
  2. 用于问题解决:专家系统和传统程序都可以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包括数学计算、数据处理、逻辑推理等。
  3. 都需要编码:无论是专家系统还是传统程序,都需要经过编程人员设计、编写和测试。

7.4 什么是学习和机器学习?

学习是一个特定目的的知识获取过程,其内在行为是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发现规律;外在表示是改进性能、适应环境、实现系统的自我完善。

机器学习是使得计算机模拟人的学习行为,自动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不断改善性能,实现自我完善。

7.5 试述机器学习系统的基本结构,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一个机器学习系统应该包含4个基本部分:环境,学习,知识库,执行与评价。

mark

环境:外部信息的来源,它将为系统的学习提供有关信息
  知识库:用于存储由学习得到的知识。
  执行与评价环节:执行环节用于处理系统面临的实际问题,评价环节用于验证、评价执行环节执行的效果。

学习环节:系统的学习机构,将根据反馈信息决定是否要从环境中索取进一步的信息进行学习。

7.6 试述机器学习的模式。机器学习有哪些重要问题需要研究?

机器学习的模式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收集: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各种来源,包括传感器、数据库、文件等。数据收集是机器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因为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模型的性能。
  2. 数据预处理:在将数据输入模型之前,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步骤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特征选择(选择对模型有用的特征)、特征缩放(将特征缩放到相似的范围)、数据转换(将数据转换成适合模型的格式)等。
  3. 模型选择:根据问题的性质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机器学习模型。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包括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等。
  4. 模型训练:使用标记好的数据对选择的模型进行训练。训练的过程是模型根据输入数据调整自身参数的过程,以使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数据并提高性能。
  5. 模型评估:使用测试数据集评估模型的性能。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
  6. 模型优化:根据评估结果对模型进行调优,以提高模型的性能。优化的方法包括调整模型的超参数、增加更多的训练数据、改进特征工程等。
  7. 模型部署:将训练好的模型部署到实际应用中,使其能够对新的数据进行预测或分类。

机器学习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1. 过拟合与欠拟合: 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拟合(在训练集上表现很好,但在测试集上表现较差)或欠拟合(模型无法捕捉数据的基本特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合适的模型选择、调整模型参数以及数据集的处理等方法。
  2. 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对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有重要影响。数据中可能存在噪音、缺失值或不一致性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清洗和预处理。
  3.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涉及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效的特征来训练模型。好的特征选择和设计可以大大提高模型的性能。
  4. 计算资源和效率: 一些机器学习模型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来训练,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资源和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5. 可解释性与黑盒子问题: 某些复杂的机器学习模型如深度神经网络可能是黑盒模型,难以解释其决策过程。研究如何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需要对模型决策进行解释或者涉及法律、道德等方面的应用中。

7.7 机械式学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机械式学习有哪些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在设计机械式学习系统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机械式学习(rote learning)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直接记忆或者存储外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达到学习的目的,并在以后通过对知识库的检索得到相应的知识直接用来求解问题。

机械学习的主要问题:

存储组织信息:要采用适当的存储方式,使检索速度尽可能地快。

环境的稳定性与存储信息的适用性问题:机械学习系统必须保证所保存的信息适应于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

存储与计算之间的权衡:对于机械学习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不能降低系统的效率。

机械式学习实质上是用存储空间来换取处理时间。虽然节省了计算时间,但却多占用了存储空间。当因学习而积累的知识逐渐增多时,占用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检索的效率也将随着下降。所以,在机械式学习中要权衡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机械学习系统的设计要考虑三个问题:存储结构、环境的稳定性和存储信息的适用性以及存储与计算的权衡。

7.8 什么是指导式学习?指导式学习的学习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指导式学习(learning by being told)又称嘱咐式学习或教授式学习:由外部环境向系统提供一般性的指示或建议,系统把它们具体地转化为细节知识并送入知识库中。在学习过程中要反复对形成的知识进行评价,使其不断完善。

指导式学习的学习过程:

征询指导者的指示或建议 、把征询意见转换为可执行的内部形式 、加入知识库、评价。

7.9 什么是归纳学习?它与演绎学习主要有哪些区别?

归纳学习是一种从具体的观察、实例和经验中推导出一般性规律或者概念的学习方式。它基于从数据中发现模式、规律和结构,然后通过这些已知的模式和规律来进行预测和泛化。在归纳学习中,学习过程是从特定到一般的,通过对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学习,得出普遍适用的规律或者模型。

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区别:

  • 学习方式:归纳学习是从特定到一般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具体实例来推导出普遍规律;而演绎学习是从一般到特定的学习方式,基于已知的一般性规则和原则来推导出具体的结论。
  • 推理过程:归纳学习的推理过程是从数据中发现模式和规律,然后进行预测和泛化;演绎学习的推理过程是基于已知的规则和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新的结论或者预测。
  • 适用场景:归纳学习适用于从数据中学习未知的模式和规律,例如分类、回归等任务;演绎学习更适用于基于已有知识和规则进行推理和推断,例如逻辑推理、规则推断等任务。

7.10 假设把桌子这个概念定义为一切具有大而平的顶部和至少有三条分开的腿的物体。试说明归纳算法如何学习这个概念,并给出一张桌子和其他近似物的描述序列。

归纳算法学习桌子这个概念的过程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观察样本数据:归纳算法首先需要观察样本数据,这些样本数据包含了各种可能的桌子以及其他物体的特征和属性。
  2. 提取特征:从观察到的样本数据中,归纳算法需要提取出与桌子相关的特征。在这个例子中,关于桌子的特征可能包括具有大而平的顶部和至少三条分开的腿。
  3. 建立一般性规则:基于观察到的样本数据和提取出的特征,归纳算法尝试建立一般性规则来描述桌子的特征。在这个例子中,一般性规则可以是:“具有大而平的顶部和至少有三条分开的腿的物体是桌子”。
  4. 验证和调整规则:归纳算法会通过观察新的样本数据来验证建立的一般性规则,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

下面是一张描述桌子和其他近似物的描述序列:

  1. 物体1:大而平的顶部,有四条腿,形状类似长方形,用于放置物品。
  2. 物体2:平坦的顶部,四条腿,形状类似正方形,用于写字或放置物品。
  3. 物体3:平坦的顶部,三条腿,形状类似圆形,用于放置花盆或装饰品。
  4. 物体4:平坦的顶部,两条长而粗的腿,形状类似长条,用于支撑平板电视。
  5. 物体5:平坦的顶部,无腿,形状类似圆盘,用于放置杯子或碗。

在这个序列中,物体1符合桌子的描述,因为它具有大而平的顶部和至少四条腿,而其他物体则不符合完全符合桌子的定义规则。归纳算法通过观察这些不同的物体特征,学习到了描述桌子的一般性规则,并且能够区分桌子和其他物体。

7.11元 示例学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在示例学习中提供正、反例的信息源有哪些?

示例学习(LearningFromExamples)又称为实例学习或从例子中学习。示例学习是通过从环境中取得若干与某概念有关的例子,经归纳得出一般性概念的一种学习方法。

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外部环境(教师)提供一组例子(正例和反例),然后从这些特殊知识中归纳出适用于更大范围的一般性知识,它将覆盖所有的正例并排除所有反例。例如,如果我们用一批动物作为示例,并且告诉学 习系统哪一个动物是“马”,哪一个动物不是,当示例足够多时,学习系统就能概括出关于“马”的概念模型,使自己能识别马,并且能把马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这一学习过程就是示例学习。

7.12个 简述类比学习的基本思想。利用类比学习可以学到哪些东西?利用类比学习策略学习新概念的步骤是什么?

类比学习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关系来推广已有的知识,从而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在类比学习中,人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解决新的情境或问题,通过将已知领域的知识迁移到新的领域,从而推广应用知识。

利用类比学习,可以学到以下东西:

  1. 新概念和新知识:通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情境或领域进行类比,可以学习到新的概念和知识。
  2. 解决新问题:通过将已有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新的问题进行类比,可以推广已有的解决方案并解决新的问题。
  3. 理解抽象概念:通过比较不同领域之间的类比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用抽象概念。

利用类比学习策略学习新概念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识别类比对象:首先需要识别已知领域和新领域之间的类比对象,即确定已知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或类比关系。
  2. 建立类比关系:建立已知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类比关系,即将已知领域的知识应用到新领域中。
  3. 应用类比关系: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或问题中,利用类比关系解决新的问题或理解新的概念。
  4. 验证和调整:验证类比关系的有效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正。在应用类比学习策略时,需要不断地验证和调整类比关系,以确保正确理解和应用新的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

7.13 专家系统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在设计专家系统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关键问题:

  1. 领域建模: 对目标领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建模是设计专家系统的首要任务。这包括确定领域的范围、概念、规则、知识源等,并将这些信息形式化地表示出来。

  2.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专家系统设计中的一项关键任务。它涉及从领域专家那里获取知识并将其形式化地表示为规则、逻辑、语义网络或其他形式,以便专家系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和决策。

  3. 知识表示和推理: 知识表示是专家系统的核心之一。选择合适的知识表示形式(如规则、框架、神经网络等)以及推理机制(如前向推理、后向推理、深度学习等)对于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4. 不确定性处理: 在专家系统中,往往会涉及到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来处理不确定性,包括使用概率方法、模糊逻辑等技术。

  5. 解释性和可信度: 专家系统的解释性和可信度对于用户接受和信任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系统应该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和推理过程,以便用户理解系统的决策过程和推理结果。

  6. 系统集成和部署: 在设计专家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与现有系统的集成以及系统的部署和维护问题。系统的部署应该考虑到用户的需求和使用环境,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7. 知识更新和维护: 专家系统的知识通常需要不断更新和维护,以保持系统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的知识更新和维护机制,确保系统能够及时反映领域知识的变化。

  8. 安全和隐私: 专家系统处理的信息可能涉及用户的隐私和机密信息,因此需要设计安全和隐私保护措施,确保系统和用户数据的安全性。

7.14 简述专家系统的开发过程。

专家系统的开发步骤一般分为问题识别,概念化,形式化,实现和测试等阶段。

7.15 专家系统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主要类型有:解释型专家系统,诊断型专家系统,预测型专家系统,设计型专家系统,规划型专家系统,控制型专家系统,监督型专家系统,修理型专家系统,教学型专家系统,调试型专家系统。

主要应用领域有:医学、计算机、电子学、工程、地质学、军事科学、过程控制等

7.16 描述专家系统中常用的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的算法流程。

正向推理(Forward Chaining):

  1. 初始化: 将初始事实加载到推理引擎中,并设置初始目标。
  2. 规则匹配: 从知识库中选择与已知事实匹配的规则。
  3. 执行规则: 如果规则的前提条件(条件部分)与已知事实相匹配,则执行规则的结论部分,并将结论加入已知事实集合中。
  4. 更新事实: 将新的事实加入到已知事实集合中。
  5. 检查目标: 检查是否已经达到了目标,如果达到目标则终止推理过程,否则返回步骤2。

正向推理是一种自底向上的推理方法,从已知事实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直到达到目标为止。

反向推理(Backward Chaining):

  1. 设置目标: 设置目标,即要求系统求解的问题。
  2. 规则匹配: 从知识库中选择与目标匹配的规则。
  3. 检查前提: 检查规则的结论部分是否包含目标,如果包含则进入下一步,否则返回步骤2。
  4. 递归推理: 对于规则的前提部分,递归地应用反向推理过程,尝试推导出前提所需的其他结论。
  5. 反向推理: 递归地对前提进行推理,直到所有前提都可以通过已知事实推导出来。
  6. 检查目标: 检查是否所有前提都已经通过已知事实推导出来,如果是,则目标达成,否则无法达成目标。

反向推理是一种自顶向下的推理方法,从目标出发,逐步分解为子目标,直到所有子目标都能通过已知事实推导出来或无法达成为止。


第八章思考题-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8.1为什么说人工神经网络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如果BP神经网络中所有结点都为线性函数,那么,BP神经网络还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吗?

事实上,神经网络之所以被称为非线性系统,是因为它们不像传统的线性回归或逻辑门等函数一样,只依赖于输入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反,它们的输出结果取决于输入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自身的内部结构。这种非线性性质使得神经网络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数据模式和任务,从而提高了它们的性能和准确性。

如果BP神经网络中所有结点都为线性函数,那么它还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吗?

答案是仍然不是。虽然BP神经网络的所有结点都是线性函数,但是它们通过加权和、激活函数等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非线性的整体结构。这意味着,即使这些结点本身是线性的,整个神经网络仍然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8.2 简述人工神经网络的知识表示形式和推理机制,试举例说明。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的知识表示形式和推理机制是基于神经元模型的,并且通常涉及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个主要过程。

  1. 知识表示形式:
    • 神经元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中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们模拟了生物神经元的行为。每个神经元都有一组输入和一个输出,每个输入都有一个对应的权重,用来调节其重要性。
    • 连接权重: 连接权重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强度,它决定了输入信号对神经元的影响程度。
    • 激活函数: 激活函数用于计算神经元的输出,在ANN中,常用的激活函数包括Sigmoid、ReLU、Tanh等,它们引入了非线性因素,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和表示复杂的函数关系。
    • 网络拓扑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层次结构,常见的结构包括前馈神经网络(Feedforward Neural Networks)、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等。
  2. 推理机制:
    • 前向传播(Forward Propagation): 在前向传播过程中,输入信号通过神经网络从输入层传递到输出层,每一层的神经元根据输入信号和连接权重计算输出,并传递到下一层,直到输出层得到最终的输出。
    •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 反向传播是一种基于梯度下降算法的学习方法,它通过比较网络的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来调整连接权重,使得网络的输出逐渐接近期望输出。在反向传播过程中,通过链式法则计算每个连接权重对误差的贡献,并利用梯度下降算法更新连接权重,以最小化误差。

示例说明: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学习一个二进制加法的任务。输入是两个二进制数(如0110和1011),输出是它们的和。

  • 知识表示形式:
    • 输入层:包含8个输入神经元,分别对应两个4位的二进制数。
    • 隐含层:包含若干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输入层的每个神经元都有连接,并通过连接权重调节输入的重要性。
    • 输出层:包含5个输出神经元,分别对应二进制加法的结果。
  • 推理机制:
    • 前向传播: 输入信号从输入层传递到输出层,每个神经元根据输入和权重计算输出。
    • 反向传播: 通过比较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差异,计算每个连接权重对误差的贡献,并利用梯度下降算法调整连接权重,使得网络输出逐渐接近期望输出。

通过反复迭代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过程,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学习并逐渐优化加法任务的输出,实现了推理功能。

8.3 BP学习算法是什么类型的学习算法?它主要有哪些不足?

BP(Backpropagation)学习算法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属于基于梯度下降的优化算法。它主要用于训练人工神经网络,在神经网络中通过计算误差并反向传播这个误差来更新网络参数,以最小化损失函数。

BP学习算法的主要不足包括:

  1. 局部最小值问题: BP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小值而无法找到全局最小值。这是因为梯度下降算法只能保证找到局部最小值,而无法保证找到全局最小值。

  2. 梯度消失问题: 在深层神经网络中,由于梯度在反向传播过程中多次相乘,导致梯度逐渐变小,甚至消失。这使得网络底层的参数更新缓慢,从而影响了整个网络的训练效果。

  3. 过拟合问题: BP算法容易导致过拟合现象,特别是在训练数据量不足或者网络复杂度过高的情况下,网络容易记住训练数据的细节而无法泛化到新数据。

  4. 超参数选择困难: BP算法中涉及到的超参数选择较多,例如学习率、正则化参数等,这些超参数的选择对于网络的训练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但往往需要通过反复尝试和调整来确定合适的取值。

  5. 计算量大: 在大规模数据集和复杂网络结构下,BP算法的计算量较大,训练时间较长,且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8.4 Hopfield神经网络分为哪两类?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分为离散型和连续性两类

区别

  1. 输入类型:离散型Hopfield网络处理的是离散值输入,通常是二进制值;而连续型Hopfield网络处理的是连续值输入,可以是实数范围内的任意值。

  2. 激活函数:离散型Hopfield网络使用阈值逻辑单元,输出为离散值;而连续型Hopfield网络使用连续的激活函数,如Sigmoid函数,输出是连续的。

  3. 更新规则:离散型Hopfield网络使用离散的状态更新规则,通常是异步更新或同步更新;而连续型Hopfield网络的更新规则是基于微分方程的,通常使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网络状态的动态演化过程。

8.5 Hopfield神经网络优化方法的基本步骤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基本步骤:

  1. 将求解的优化问题的每一个可行解用换位矩阵表示
  2. 将换位矩阵与由n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络相对应
  3. 构成能量函数,使其最小值对应于优化问题的最优解
  4. 由罚函数法构造目标函数
  5. 给定网络初始状态和网络参数A,B,C,D等,使网络按动态运行,直到达到稳定状态,并将它解释为优化问题的解。

主要特点:

  1. 全局优化性质: Hopfield神经网络具有全局优化性质,即通过迭代更新可以收敛到问题的全局最优解或局部最优解。
  2. 无需梯度信息: 相较于基于梯度的优化方法,Hopfield神经网络不需要问题的梯度信息。它通过网络的状态转移来实现优化过程,而不需要直接计算目标函数的梯度。
  3. 容易实现并行化: Hopfield神经网络的更新规则可以并行计算,这使得它在硬件上容易实现并行化,加速优化过程。
  4. 局部最小值的问题: 尽管Hopfield神经网络具有全局优化性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陷入局部最小值的风险。这一点需要通过适当的初始化和更新策略来缓解。

8.6 Hopfield神经网络与BP神经网络结构有什么区别?

  1. 目的和应用领域:
    • Hopfield神经网络通常用于解决优化问题,如图像识别、模式识别、组合优化等。它的目的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最小化能量函数。
    • BP神经网络常用于分类、回归等监督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样本数据的特征与标签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预测。
  2. 网络结构:
    • Hopfield神经网络是一个完全连接的反馈型网络,所有神经元之间都存在双向连接。
    • BP神经网络通常采用前馈型网络结构,信息从输入层经过一系列中间层传递到输出层,不存在反馈连接。
  3. 学习方式:
    • Hopfield神经网络是无监督学习模型,它不需要标记的训练数据。它通过更新神经元状态来最小化能量函数,直到达到稳定状态。
    • BP神经网络是一种监督学习模型,它需要有标记的训练数据来进行学习。它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调整网络参数,使得网络的输出与标签尽可能接近。
  4. 状态更新方式:
    • Hopfield神经网络的状态更新通常采用异步更新或同步更新,即每个神经元根据其输入和连接权重更新自己的状态。
    • BP神经网络的状态更新是通过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过程实现的,前向传播用于计算网络的输出,反向传播用于计算误差并调整参数。

8.7 简述卷积神经网络的学习机理。

  1. 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CNN的核心是卷积层。在卷积层中,通过一系列的卷积操作,将输入数据与一组卷积核进行卷积运算。卷积核是一组学习参数,用来提取输入数据中的特征。卷积操作可以捕获局部信息并保留空间结构。
  2.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在卷积层之后,通常会应用激活函数来引入非线性特性。常用的激活函数包括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igmoid和Tanh等。
  3. 池化层(Pooling Layer):池化层用于减少特征图的空间维度,降低计算量,同时保留重要的特征。池化操作通常是在每个子区域上取最大值(最大池化)或计算平均值(平均池化)。
  4.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在经过一系列的卷积层和池化层之后,通常会添加一个或多个全连接层。全连接层将所有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允许学习更高级别的特征表示和分类决策。
  5. 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损失函数用于衡量模型预测值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常用的损失函数包括交叉熵损失函数(Cross-Entropy Loss)用于分类任务,均方误差损失函数(Mean Squared Error Loss)用于回归任务。
  6. 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CNN通过反向传播算法来调整模型参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反向传播通过计算损失函数对模型参数的梯度,并利用梯度下降法或其变种来更新参数。
  7. 权重共享(Weight Sharing):卷积操作中的权重参数在整个输入上是共享的,这意味着在卷积过程中,同一组权重被应用于输入数据的不同位置。这一特性降低了模型的参数数量,并且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8.8 简述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

  1. 卷积层(Convolutional Layer):卷积层是CNN的核心部分。它由一组滤波器(也称为卷积核)组成,每个滤波器与输入图像进行卷积操作,从而提取图像的特征。卷积操作通过滑动滤波器在输入图像上进行局部感知,从而保留了空间结构信息。
  2. 池化层(Pooling Layer):池化层用于减小特征图的空间尺寸,同时保留最重要的信息。常用的池化操作包括最大池化(Max Pooling)和平均池化(Average Pooling)。池化操作有助于降低模型对位置的敏感性,并减少模型的参数数量,从而降低计算量。
  3. 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激活函数引入了非线性变换,使得神经网络可以学习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常用的激活函数包括ReLU(Rectified Linear Unit)、Sigmoid和Tanh等。
  4. 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全连接层将卷积层和池化层的输出连接到神经网络的最后几层。它的作用是将图像中提取的特征映射到输出类别,最常见的是通过softmax函数进行多类别分类。

8.9 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局部连接?

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只对与局部进行感知,然后在更高层对应局部信息进行信息综合得到全局信息。

8.10 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权值共享?

在学习中将一部分的学习特征作用与另一部分上,每个映射面上的神经元共享权重,因此减少了网络自由参数的数量。

8.11 为什么要采用多卷积核?

添加多卷积核可以提取更多的不同特征

8.12 什么是卷积神经网络中的池化?常用的有哪些方法?池化过程有什么缺点?

池化是将不同位置的特征进行聚合统计

主要有平均池化和最大池化两种方法

缺点主要有:

  • 信息丢失:池化操作会丢弃部分特征信息,因为它只保留了每个池化区域内的最大值或平均值,而丢弃了其他值。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细节特征的丢失,从而影响模型的性能。
  • 空间失真:池化操作会导致特征图的空间尺寸减小,从而丢失了一些空间信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空间失真可能会影响模型对于图像中物体位置的精确识别。
  • 计算量不可控:池化操作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特别是在处理大尺寸特征图时。这可能会增加模型的计算成本,并且在训练和推断过程中可能会变得不可控。
  • 不适用于目标定位:在一些需要准确目标定位的任务中,池化操作可能会模糊物体的位置信息,从而使得模型难以准确地定位目标物体的位置。

8.13 简述生成对抗网络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简称GAN)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由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两部分组成。

GAN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让生成器和判别器相互博弈来学习数据的分布,最终使得生成器能够生成逼真的样本数据。

8.14 为什么生成对抗网络中的生成网络能够生成以假乱真的图片?

生成对抗网络(GAN)中的生成网络之所以能够生成以假乱真的图片,是通过不断的对抗学习、梯度下降优化以及合适的网络结构设计,使得生成网络能够逐渐学习到真实数据的分布特征,并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逼真样本。


第九章思考题-智能体与多智能体系统

9.1 Agent有哪些类型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1. 反应式Agent:特点是简单、高效,适用于对环境变化快速做出反应的情景,但缺乏长期计划和学习能力。

  2. 慎思式Agent: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智能型,但是无法对于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且执行效率往往较低。

  3. 复合式Agent: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快速的响应性。

9.2 多Agent系统有哪些类型的结构?各有什么特点?

  1. 中央化结构(Centralized Structure)
    • 在中央化结构中,所有的代理体都由一个中央控制器或协调者进行管理和指导。
    • 特点是决策集中,易于实施和管理,但可能存在单点故障和性能瓶颈。
  2. 分布式结构(Distributed Structure)
    • 在分布式结构中,每个代理体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信息进行决策和行动。
    • 特点是灵活性高,系统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需要解决代理体之间的通信和协调问题。
  3. 分层结构(Layered Structure)
    • 分层结构将多Agent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每个层次负责处理特定的任务或功能。
    • 特点是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强,每个层次可以独立地设计和优化,但需要确保层次间的有效通信和协作。
  4. 网络结构(Network Structure)
    • 网络结构中的代理体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代理体之间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相互连接和交互。
    • 特点是适用于大规模系统和复杂的环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但可能存在网络拓扑和通信延迟等问题。
  5. 群体结构(Swarm Structure)
    • 群体结构中的代理体通过局部的交互和协作来实现整体的行为和目标,类似于群体智能的概念。
    • 特点是具有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适用于解决大规模问题和应对动态环境,但可能存在协调和一致性问题。

9.3 多Agent系统中为什么需要通信?目前有哪几种通信方式?

进行通信是为了实现信息的交换,协调行动和共享知识,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解决复杂的问题。

目前有:

  1. 通过Tell和Ask通信
  2. 使用形式语言通信

9.4 什么是多Agent系统的协调?列举几种协调方法。

协调是指一组Agent完成一些集体活动时相互作用的性质。

协调方法有:

  • 基于集中规划的协调

  • 基于协商的协调

  • 基于对策论的协调

  • 基于社会规则的协调

9.5 什么是多Agent系统的协作?列举几种协作方法。

多Agent系统的协作是指系统中的各个代理体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解决特定的问题。

协作方法有:

  • 合作网协作方法

  • 黑板模型协作方法

  • 市场机制协作方法

9.6什么是多Agent系统的协商?列举几种协商方法。

协商是MAS实现协调,协作,冲突消解和矛盾处理的关键环节

协商方法有:

  • 协商协议

  • 协商策略

  • 协商处理

9.7 选择一个你熟悉的领域,编写程序描述Agent与环境的作用,并对环境初始状态、Agent 的结构、类型、工作目标加以说明。

领域选择:智能交通系统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Agent是指可以感知交通环境并做出决策的实体,例如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信号灯控制器、交通管理中心等。下面我将描述一个Agent与环境的交互过程,并说明环境初始状态、Agent的结构、类型以及工作目标。

程序描述:

环境初始状态:

  • 路口交通状况:包括车辆的数量、速度、位置以及交通信号状态(红灯或绿灯)等。
  • 路段情况:道路拥堵情况、交通事故、天气状况等。

Agent结构与类型:

  1. 自动驾驶汽车代理体
    • 结构:感知模块(传感器)、决策模块、执行模块(车辆控制)。
    • 类型:基于模型的Agent。
    • 工作目标: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决策依赖于感知到的交通环境和车辆状态,以及预先学习的交通规则和道路模型。
  2. 交通信号灯控制器代理体
    • 结构:感知模块(检测车辆)、控制模块(控制信号灯状态)。
    • 类型:基于规则的Agent。
    • 工作目标: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根据检测到的车辆数量和道路情况,动态调整信号灯的变化策略,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路口通过能力。
  3. 交通管理中心代理体
    • 结构:数据接收与处理模块、决策模块。
    • 类型:基于目标的Agent。
    • 工作目标:监控和管理整个交通网络,调度和协调交通资源。根据实时收集到的交通数据,预测交通流量、拥堵情况,制定交通管制策略,以优化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Agent与环境的作用:

  1. 自动驾驶汽车Agent与环境的作用:
    • 感知环境中的其他车辆、路标和障碍物。
    • 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和内部的决策策略,控制汽车的速度、转向和停止等动作。
    • 与其他Agent(如交通信号灯控制器)进行通信,协调交通行为。
  2. 交通信号灯控制器Agent与环境的作用:
    • 感知路口的车辆流量和拥堵情况。
    • 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和预先设定的规则,动态调整信号灯的状态,控制交通流量。
  3. 交通管理中心Agent与环境的作用:
    • 接收和处理来自各个路口和交通设施的交通数据。
    • 分析交通数据,预测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
    • 制定交通管理策略,向各个路口和设施发送指令,调度交通资源。

这样的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在实时监测和调整下,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交通拥堵的缓解,并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

import random

class TrafficEnvironment:
def __init__(self):
self.vehicle_count = random.randint(0, 10) # 车辆数量
self.traffic_light = "red" if random.random() < 0.5 else "green" # 交通信号灯状态

def get_vehicle_count(self):
return self.vehicle_count

def get_traffic_light(self):
return self.traffic_light

class AutonomousVehicleAgent:
def __init__(self, env):
self.env = env

def perceive_environment(self):
vehicle_count = self.env.get_vehicle_count()
traffic_light = self.env.get_traffic_light()
return vehicle_count, traffic_light

def make_decision(self, vehicle_count, traffic_light):
if traffic_light == "green":
if vehicle_count < 5:
return "move"
else:
return "slow down"
else:
return "stop"

class TrafficControlCenterAgent:
def __init__(self, env):
self.env = env

def analyze_traffic(self):
vehicle_count = self.env.get_vehicle_count()
if vehicle_count > 5:
return "red"
else:
return "green"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创建交通环境和Agent
env = TrafficEnvironment()
vehicle_agent = AutonomousVehicleAgent(env)
control_center_agent = TrafficControlCenterAgent(env)

# 感知环境并做出决策
vehicle_count, traffic_light = vehicle_agent.perceive_environment()
vehicle_decision = vehicle_agent.make_decision(vehicle_count, traffic_light)

# 分析交通情况并制定信号灯状态
new_traffic_light = control_center_agent.analyze_traffic()

# 打印结果
print("Vehicle decision:", vehicle_decision)
print("New traffic light status:", new_traffic_light)

这个示例中,有三个主要角色:

  • TrafficEnvironment:描述交通环境的类,包括车辆数量和交通信号灯状态等信息。
  • AutonomousVehicleAgent:自动驾驶汽车Agent,感知环境并根据交通情况做出决策。
  • TrafficControlCenterAgent:交通控制中心Agent,分析交通情况并制定新的信号灯状态。

代码演示了Agent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以及Agent根据环境状态做出相应的决策的过程。


第十章思考题-自然语言处理及应用

10.1 什么是自然语言理解?

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NLU)是指计算机系统对人类自然语言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10.2 自然语言理解过程有哪些层次?各层次的功能如何?

  1. 词法分析:词法分析是从句子中切分单词,找出词汇的各个词素,从中获得单词的语言学信息并确定单词的词义。
  2. 句法分析:句法分析是对于句子或者短语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构成句子中各个词,短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句子中的作用等,将这些关系用层次结构加以表述,并对于句法结构进行规范化。
  3. 语义分析:语义分析是将分析得到的句法成分与应用领域的目标表示相关联。
  4. 语音分析:语音分析是将根据音位规则,从语言流中区分各个独立的音素,再根据音位规则找出各个音节以及对应的语素或词。
  5. 语用分析:语用分析研究语言所存在的外部环境对于语言产生的影响。

10.3 什么是机器翻译?有几种主要类型?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一种自动化翻译过程,将一种自然语言的文本自动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文本。

机器翻译系统有:

  1. 直译式机器翻译系统
  2. 规则式机器翻译系统
  3. 中介语式机器翻译系统
  4. 知识库式机器翻译系统
  5. 统计式机器翻译系统
  6. 范例式机器翻译系统
  7. 翻译记忆
  8. 神经机器翻译

10.4 什么是语音识别?有几种主要方法?

语音识别是完成语音到文字的转换。

主要的语音识别方法包括:

  1. 基于模式匹配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已知的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将输入的语音信号与预先存储的模型进行匹配,从而确定最可能的文本输出。这些模型可能基于声学特征,如音素(Phoneme)和声学特征向量。常见的模式匹配方法包括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和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
  2. 基于统计建模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用大量的语音数据来训练统计模型,例如隐马尔可夫模型(HMM)和条件随机场(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CRF)。通过对大量语音数据的学习,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语音信号和语言结构,从而提高识别准确率。
  3.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这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方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和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RNN)等深度学习技术来进行语音识别。其中,用于语音识别的主要神经网络模型包括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时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以及它们的组合。
  4. 混合方法: 现代语音识别系统通常采用多种方法的混合,以取长补短、提高识别准确率。这些方法可以在不同的阶段或任务中结合使用,例如使用神经网络进行声学特征提取,然后结合统计模型进行语言模型匹配。

第十一章思考题-人工智能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

11.1 什么是人工智能游戏?什么是游戏人工智能?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设计的游戏称为人工智能游戏。

适合于游戏开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称为游戏人工智能。

11.2 指导角色行动有哪两种方法?分析两者的优点和缺点。

预定义行为和目标导向行为

预定义行为

优点:

  1. 精确控制:预定义行为可以让游戏开发者精确控制角色的行动,确保他们按照设计好的剧情和游戏节奏进行操作,从而提供一致且高质量的游戏体验。
  2. 增强叙事性:通过预定义行为,游戏开发者可以设计复杂的剧情和角色关系,使游戏的叙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增强玩家的沉浸感和参与度。
  3. 确保游戏平衡性:预定义行为可以帮助开发者确保游戏的平衡性和公平性,避免因为玩家的不确定行为而导致游戏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
  4. 节省开发资源:相比于其他需要实时生成行为的方法,预定义行为通常需要较少的开发资源和时间,因为它们可以提前设计和准备。

缺点:

  1. 缺乏灵活性:预定义行为可能限制了游戏角色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使得玩家的选择和互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降低了游戏的交互性和重玩性。

  2. 削弱探索性:如果游戏中的角色行为都是预定义的,玩家可能会感到缺乏探索和发现的乐趣,降低了游戏的探索性和自由度。

  3. 可能导致重复性:如果游戏中的预定义行为过于单一和重复,玩家可能会感到乏味和失去兴趣,导致游戏体验的质量下降。

  4. 难以应对玩家行为的变化:由于预定义行为通常是固定的,游戏可能难以应对玩家意外的行为和决策,导致游戏体验的不完整和不自然。

目标导向行为

优点:

  1. 清晰的方向性:目标导向行为能够为玩家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使玩家更容易理解游戏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增强了游戏的可玩性和引导性。
  2. 增加挑战性:通过设定各种目标和任务,游戏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级别和挑战性,使玩家感到兴奋和满足,同时也延长了游戏的寿命。
  3. 奖励和成就感:当玩家成功完成一个目标时,通常会获得奖励和成就感,这可以激发玩家的积极性和动力,促使他们继续探索游戏世界。
  4. 故事情节推进:目标导向行为可以作为推动游戏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段,通过完成目标使得故事更加连贯和有趣。

缺点:

  1. 限制玩家自由度:目标导向行为可能限制了玩家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使得玩家感觉受到束缚和限制,降低了游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

  2. 可能导致线性体验:如果游戏过于依赖目标导向行为,可能导致玩家在游戏中体验到线性的游戏过程,缺乏新鲜感和探索空间。

  3. 可能造成单调性:过多的重复性目标和任务可能会使游戏变得单调乏味,降低玩家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可能导致目标不明确:如果目标设置不清晰或不具有挑战性,玩家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沮丧,降低了游戏的吸引力和可玩性。

11.3 设计一个简单的智能游戏。

游戏名称:宝藏寻找者

游戏简介:

玩家将扮演一名宝藏猎人,任务是找到地图上隐藏的宝藏。但是,宝藏被埋藏在迷宫中,玩家必须在规定的步数内找到宝藏。

游戏规则:

  1. 游戏地图是一个固定大小的迷宫,包含墙壁和通道。玩家只能在通道上移动,不能穿过墙壁。
  2. 宝藏的位置在每局游戏开始时随机生成,玩家不知道宝藏的具体位置。
  3. 玩家每走一步,游戏将消耗一个步数。玩家必须在规定的步数内找到宝藏。
  4. 玩家可以使用指令控制角色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移动。
  5. 如果玩家走到墙壁上,将无法通过该方向移动。
  6. 游戏提供一些提示,如周围的墙壁、通道等,帮助玩家决定下一步行动。
  7. 如果玩家成功找到宝藏,游戏通关并显示获胜信息;如果在规定步数内未找到宝藏,游戏失败并显示失败信息。

游戏特色:

  1. 随机生成的迷宫:每次游戏开始时,迷宫的布局都是随机生成的,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和挑战性。
  2. 有限步数挑战:玩家必须在规定的步数内找到宝藏,增加了游戏的紧张感和策略性。
  3. 简单直观的操作:玩家通过简单的指令控制角色移动,易于上手。
  4. 提示系统:游戏提供一些提示,帮助玩家决定下一步行动,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
  5. 视觉效果:游戏拥有清晰简洁的视觉效果,使玩家更容易理解游戏界面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