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4-马原
肖四(1)马原
1.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为什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默)
-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主客观的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客观事物以及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知总是有限度的,不完整的。
- 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永远处于从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 我们既要反对绝对主义 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析)马克思主义做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以及规律的认识,仍需要不断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
"守正"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要求我们在不断实际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继续推动实践上的理论创新。
2.从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视角,分析为什么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们对于认识辩证运动的发展过程。
- 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又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
- 这个过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 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是随之推移和发展的。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 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肖四(2)马原
1.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认识的过程角度,分析为什么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的指导实践。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就在于获得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
2.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分析为什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矛盾的特殊性是值:各个具体事物的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结合的理论基础。
肖四(3)马原
1.运用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
-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认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际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就是指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历史规律,立足所处的历史方位,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主动担当历史使命,勇于开创未来。
2.从真理与价值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说“心中装着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 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人们的实际活动总是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乎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
肖四(4)马原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存的自然基础。
自然生态平衡对于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化。
2.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之一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之中。
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系统思维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思考的能力,就是全面系统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必须确定整体性和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3.运用辩证法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具备耐心稳扎稳打,“不可 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能搞“碳冲锋”。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的排列次序的变动,体现了事务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指:事物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能有间断性质的飞跃。